幕燕濱江風貌區位于南京主城長江以南,岸線長約5.7公里,總面積達708.4公頃,江邊崖陡壁峭,兩橋臥虹橫飛,匯集了燕面夕照、頭臺洞、二臺洞、三臺洞、觀音閣、達摩古洞等風景資源。
歷史上金陵48景中有6景在這里,是融南京歷史人文景觀、自然風貌...
卡通尼樂園是一家主打親子互動娛樂的室內兒童樂園,卡通尼的主旨礙于用游戲來開發孩子的智利,虹悅城卡通尼樂園位于3樓,這里既有有色彩繽紛的棒恰恰樂園,還有絢麗的大型玩樂設施云集的童話島歷險記主題樂園以及許多其他的好玩設施;例如飛天大同車和撈魚樂...
馬頭山石柱林占地面積約為0.1平方公里,是國內罕見的彩色石柱林。馬頭山石柱林是一處環形石柱林,色彩奇特,有黑、白、橙三種顏色,石柱根根如瀑布直瀉而下,別有一番情趣。...
明代開國功臣李杰墓石刻,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李杰,明朝壽州霍丘人。生于1331年,卒于1369年,享年38歲。元末隨朱元璋起義,南征北戰。在任廣武衛指揮北征中,死于陣前,歸葬于此。 ? ?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太祖朱元...
文德橋伴隨著歷史的變遷,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它的奇景聞名于世世代代。此橋六朝時為浮知,由于朝代更迭,到明代才建成石墩木架橋。據說每年農歷11月15日夜,立橋中央俯視,能看到河水中左右各映半邊月亮。這一天下奇景,可與西湖“三潭印月”相媲美,曾...
冶山國家礦山公園位于南京市六合區,緊臨金牛湖風景區、桂子山石柱林風景區。以礦業遺跡景觀為主體,即吳王谷、塘口、大峽谷,仙人洞,F8斷層,窄軌鐵路、蒸汽小火車,井下巷道、井下采掘層面、選礦遺跡等,具有罕見性、獨特性、多樣性和典型性,不僅是普及...
侯沖是被南京也遺忘的世外桃源。地處于巍峨的老山腳下,蜿蜒的滁河岸邊,風景秀麗,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當地人經常用“手獅之鄉,知青故里”來形容這里。 獨特的手獅舞以及讓人很多老一輩人都難以忘懷的知青文化。 除了這些還有極具鄉土氣息和文化韻味...
湯山,古名“溫泉”,因溫泉而得名,已有1500多年歷史。南京的溫泉很多,其中以湯山溫泉較為著名。湯山位于南京中山門以東約28公里處,這里山青水秀,風景優美,泉眼群集,終年泉水汩汩,熱氣騰騰。湯山因泉而得名,因泉而著名。湯山溫泉日出水量5千噸...
崇正書院在清涼寺東側山坡上,明嘉靖年間修建。書院共三進,前兩進兩側有游廊相連。第三進稱“清涼勝境”,筑于高處,正殿是一座高6米、寬16米、深20米的重檐翹角古建筑,殿前有水池與石刻的流水龍頭,西側是二層的“江天一線閣”,東側有假山、水池、六...
現存的南京城墻建于明代初年(1366-1386),是明太祖朱元璋聽取朱升關于“高筑墻”的建議后而興建的。它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5.67公里,周長33.676公里。南京城墻不同于我國其他城墻之處在于它的不規則形狀。明代南京城的城門原有13座...
國家3A級旅游風景區——大金山風景區位于南京市溧水縣東屏鎮,沿江高速、寧杭高速直達景區,景區瀕臨碧波萬頃的東屏湖,湖山相映成趣。風景名勝大金山風景區集生態景觀、旅游休閑、會議商住、人文景觀和國防教育于一體的旅游景區。
區域內旅游資源蘊藏豐富...
巍峨輝煌的大成殿作為夫子廟的核心景區,是供奉和祭祀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廟宇,因孔子對中國古代文化作出了集大成的貢獻而得名,布局為前廟后學宮。門前古獅雄踞,門左右辟角門。封建時代只有官員可以由大門出入,一般士子只能從旁邊進出。 進...
永豐社建于1933年,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捐建,抗戰期間被毀,片瓦無存,1993年,管理部門按原貌重建,紅柱白墻,頂為卷棚式,原來的黑色筒瓦屋面已改用藍色琉璃瓦,以與中山陵取得一致色調。...
塔園位于南京城南110公里處高淳區雙塔鄉。塔園占地面積4700余平方米。始建于三國東吳赤烏二年(239)。唐貞元十七年(801)建保圣寺,規模較大,有山門、大殿、保圣塔、觀音堂等建筑,寺院早已毀圮。現存塔為宋紹興四年(1134)重建。塔四面...
如果你想進一步了解日出斗金、日落斗銀的高淳,那高淳非遺展示館一定是你的好選擇。館內展示的資料包括傳統文化、民間工藝、民風習俗等諸多方面,以圖文、實物展示形式為主,全縣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多達21項。館內另有非遺表演互動區,項目精彩多樣,如舞龍舞...
南京桃花島景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竹鎮鎮占地面積13500余畝。竹鎮鎮位于南京市西北郊,與安徽省交界,當地世代以農業生產為主,從未受到工業污染。這里距南京城北30公里,可謂是南京的“江北后花園”。
南京桃花島不僅僅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業園區...
南京孫中山紀念館原名藏經樓,位于中山陵與靈谷寺之間的密林中,是一座仿清代喇嘛寺的古典建筑。該樓由馮玉祥將軍通過中國佛教協會于1934年11月發起募捐集資建成,以專門收藏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等著作而得名。樓內珍藏孫中山先生的著作和奉安照片等珍...
桃葉渡位于十里秦淮與古青溪水道合流處附近,即淮青橋東.今渡口處立有“桃葉渡碑”,并建有“桃葉渡亭”。桃葉渡之名的由來,要追溯到六朝東晉時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七子王獻之,他常在這里迎接他的愛妾桃葉渡河。那時內秦淮河水面闊,遇有風浪,若擺渡不慎...